“狗血”浇灌,“智商”下线:短剧越降智越上头? -

来源:人气:342更新:2025-08-15 12:47:16

7月21日,相关主管部门宣布暂停播出部分抗日题材微短剧,指出此类作品存在刻意强化人物设定、过度追求戏剧冲突等问题,导致观众产生"神剧"的观感,客观上削弱了对抗战历史的真实呈现。实际上,不论是荒诞的情节设计还是夸张的叙事手法,本质上都体现出对历史严肃性的忽视,从而影响公众对抗战历史的正确认知。

如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点名并下架的"一胎生九十九个孩子的夸张设定";烂俗的"亿万富翁霸总放弃商业帝国发展,天天围着女主跪舔";特种兵的格斗技巧被小混混轻松破解、科学家破解世纪难题的情节显得过于幼稚……没错,这些正是当下短剧里令人又爱又恨的"降智"名场面。明知剧情狗血、人物设定荒诞,却仍忍不住点击"下一集"——这是无数短剧观众的真实写照。短剧,这个以"短平快"席卷内容市场的宠儿,正陷入一场奇特的"智商危机"。

该“雷人台词”堪称短剧领域“审丑经济”与“无底线猎奇”的代表性体现,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生理层面的不适感与荒诞萌感的结合,诱导观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实现病毒式传播。

简而言之,此类“将痔疮揪出后搓成兔尾巴”的台词,正是短剧为追求眼球效应而丧失底线的直观表现。

此类台词的核心策略在于刻意制造生理厌恶,继而强行营造可爱氛围,诱导观众在质疑与嘲讽中持续观看。

第二集的台词再度刷新底线,出现了“过生日竟需向女儿发射八十颗原子弹的‘宠’”这样的极端表述,堪称“缺乏文化底蕴却强行装腔作势,还自诩为浪漫表达”的典型失败案例。

我们来剖析其荒诞之处:首先是对物理常识的肆意践踏,若初中物理课未曾昏睡,便知单颗原子弹已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八十颗?这足以让一个国家化为焦土!将人类灭绝作为“宠女儿”情节的衬托,实在令人费解。这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思维的停滞。其次,编剧的懒惰已达极致,试图表达“宠爱至极”的主题,却因储备不足,只能借助最具震撼力的词汇“原子弹”强行凑数。当“毁灭世界”沦为甜宠剧情的标配,不禁让人质疑:当代编剧的良知与智慧,是否早已在核爆中消散?然而,阅读至此不必急着翻页,若继续深入,还将遭遇更荒诞的台词轰炸:——“哥哥你真好看”——“噢,是吗?有多好看?美得连我父亲见了都忍不住流下眼泪!”这般表达较之“原子弹宠女儿”更为低俗,为追求眼球效应,竟敢篡改人类基本生理结构,实在令人震惊。

为何此类低俗内容仍能播出?究其根源,无非是流量至上主义的驱动:平台算法偏好“原子弹”“宠女儿”等具有冲击力的关键词组合,越是荒诞越被推荐,丝毫不顾及内容是否违背常识。审丑文化盛行:观众一边嘲讽“什么鬼”一边截图传播,制作方故意制造争议以获取关注,脸皮早已不存在。性凝视沦为创作思路:创作者脑中充斥着低俗元素,将庸俗内容包装成幽默表达。审查机制的漏洞被彻底利用:打着“亲情”旗号植入隐晦的不当内容,利用监管反应滞后作为突破口。编剧集体放弃创作责任:漠视现实中的温情脉脉,以“炸地球”式的夸张手法代替真实情感,实际上暴露了其情感表达能力的匮乏。若观看此类短剧毫无不适感,反而感到愉悦,这同样属于常态,因为每集都收获数百至上千条好评。再观另一部短剧《天降萌宝老祖孝子贤孙都跪下》,虽然少了部分雷人台词,却频繁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词汇,仅前10集台词中便出现17次“乡”字相关表达。开篇第一句便为:“这人脏死了,哪里来的乡下人?”

此类作品不仅缺乏逻辑性,甚至存在明显的降智现象。这种对"乡下人"的污名化行为,早已超越了"降智"的范畴,频繁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贬义词汇的短剧,实则是编剧以懒惰与偏见为代价,刻意制造并放大城乡对立情绪,从中牟取不义之财。明知此类作品会引起争议,仍执意拍摄,仅仅因为内容越激烈,越容易被算法推荐。流量与点击率直接转化为收益,编剧却在计算着钞票,冷眼旁观底层群体的内耗与对立。

由于无法构建深层次的矛盾冲突,部分创作者转而借助"城乡对立"这一廉价叙事手段,这暴露出编剧在冲突设计上的不足与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准与社会责任感。下图展示了短剧《好望角》对剧中前10集"城乡对立"元素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

近期某部热门爽剧中频繁出现的法律表述错误再次引发争议,诸如"三审维持原判"、"江城最高人民法院"等桥段,堪称荒诞至极。剧中出现"三审维持原判"的情节,明显违背了我国"两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这种对司法程序的粗暴简化,估计会让法律从业者直呼上当。更耐人寻味的是,将最高人民法院虚构为"江城"的设定,实则是对司法体系的戏谑式误读。若将最高人民法院比作地摊货,那为何不建议当事人前往"联合国驻村办事处"提出上诉?这种对法律概念的肆意篡改,暴露出编剧法律意识薄弱的致命短板。

医疗剧的台词或许低级俗套,最多令人啼笑皆非,但司法作为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专业性不容戏谑。编剧连「二审终审」的基本法律常识都未能掌握,难道真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大清?归根结底,这不仅是对司法体系的粗暴简化,更是对观众智商的轻慢——以「三分钟逆袭」的快餐式情节取代严谨的法律程序,用「总裁操控最高法院」的魔幻设定灌输「钞能力万能」的廉价价值观,仿佛在说「别学法了,不如攒钱认干爹」。更荒诞的是《重生后,我选择不再原谅》这类强行煽情的低质剧情,用无脑狗血情节消解司法严肃性,简直是对观众审美的亵渎。

无需讨论整体制作水准,单就以下细节而言,剧情漏洞之多令人震惊。消防员在灭火现场竟使用电钻直接开锯,火花四溅却未佩戴防护面罩,这种违背基本职业规范的场景处理堪称荒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前一集刚完成钢筋切割,后一集女主却已毫发无损,继续以毫无逻辑的恢复能力手撕反派,这种刻意为之的矛盾设定已达到挑战观众智商底线的境界。

02/钟爱低智短剧的观众,往往构成一幅复杂的群体画像。无论剧情如何荒诞离奇,总能吸引特定人群驻足。这些人大多属于现实压力下的"情绪代糖"依赖者——流水线工人、外卖骑手、熬夜加班的社畜、年轻白领及全职妈妈等。他们被生活榨取殆尽,渴望通过无脑爽剧来麻痹神经,逻辑严密的剧情反而成为认知负担。更深层的需求在于即时的情绪补偿:现实中逆来顺受,剧中却能见证"赘婿逆袭打脸丈母娘"的爽快剧情,用最低成本获得虚假的权力感。"刷12小时搬砖,就想看点不用动脑的解压神器",这已成为许多短剧评论区的高频留言。值得注意的是,算法操控下的"奶头乐"受害者,如大中学生、小镇青年及银发族等,也深陷其中。平台通过精准推送,让人一旦打开土味短剧便深陷剧情漩涡,30秒一个反转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电子尼古丁的依赖。"刷着刷着天就亮了",这种明知是垃圾却停不下来的沉迷,揭示了短剧市场的深层社会逻辑。

03/短剧好望角认为,这一市场终将走向分层化发展。如同小吃街上的米其林餐厅与街头摊贩共存,未来会有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有人追求即食感的"地摊剧",用甲醛处理烂叶冒充新鲜,专骗精打细算的中老年观众;有人需要便捷的"快餐剧",土豆切好配酱料,成为社畜下班后的速食选择;也有人愿意为高品质买单,如同有机菜市场里的"精品剧",标榜"无公害"却价格翻倍,这种价值认知的觉醒将推动市场进化。在现实与虚构交织的草台班子世界里,人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只要存在"原子弹宠女儿"式剧情的受众,低智短剧就不会消失。但随着用户审美意识的提升,终将出现"老子要看有脑子的剧"的觉醒声音,那时精品层才能真正崛起,将"有机菜"打造成主流选择。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